【寻古建筑 听老故事】嘉禾长红村高楼中,藏着百年客家围屋
“密锁重关掩绿苔,廊深阁迥此徘徊。”在嘉禾街长红村,有这样一座围屋,被周边高楼包围在其中,仿佛钢筋城市中的盆地,打开“百岁高龄”的趟栊门,古朴的地砖、斑驳的瓦片似乎都在发出穿越时代的低吟。这座大宅就是嘉禾街长红村陈氏一族传承了百余年的祖屋——崇德堂。
崇德堂,又名广安屋,300多年前,客家陈氏族人的祖先从梅州五华县迁移而来,在广州北部的水田定居,家族不断壮大富甲一方,随之建起了围屋,代代相传,最鼎盛时有六十余口人住在这座围屋中,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族人陆续搬出。
如今,这座百年围屋被周围城中村的高楼包围在其中。
豪华古宅见证先祖经商辉煌
崇德堂围屋坐落于长红村广新街99号,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。
崇德堂的后人们大多称自己为广安人,据说,崇德堂的祖先擅经商,曾于民国期间在太和圩一带创立广安祥、常丰及茂昌等商号,先人经商有成后便筹建房屋,因此崇德堂又称“广安堂”。现在还有很多广安人远赴新西兰、马来西亚等地,在他乡传承着先辈的经商智慧。
经商成功获得巨额财富后,陈氏先人耗时3年,花费了大量银元,最终建成这座“金包银”的方形围屋。所谓“金包银”,就是该房屋的建造采用砖、瓦、木、花岗石等材料,外为青砖镶嵌,内为泥砖堆砌,三合土墙木结构,形成这座具有客家围屋格局的家族大宅。
厚重古朴的趟栊门。
百年围屋造价不菲,直至如今,门前、墙角的处处细节依然显示着当年的豪华、精致。尽管墙面略显斑驳,屋顶也几经修葺,这座百年祖屋依然处处透露着大户人家的派头,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家族风光。
门前、墙角等处处细节显示着崇德堂当年的豪华。
崇德堂使用的是抽木趟栊门,这是只有大户人家才会采用的制式,十三根圆木横亘在趟栊门中,直至今日依然可以左右灵活推动,据说兼具防盗、通风作用,打开趟栊门才是侧门,内里又能反锁。高门大院,窗户却很少,且凡有窗户的无一不装上四根坚固的铁窗栏,也作防盗之用。偌大的祖屋里处处可见防盗设施,也可从侧面验证当年崇德堂一族财力之鼎盛。
崇德堂具体是何时建造的呢?关于崇德堂的建成时间,没有确切记载,但陈氏后人陈耀雄记得爷爷曾经说过,小时候经常看着工人在这里搬砖,按他推算,崇德堂建成至少有120年的历史了。
六十口人共住一屋其乐融融
崇德堂为四围结构,分正厅及两个偏厅,正厅是供奉祖先遗像、节时祭祀、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,上厅是主要的部分,上下厅之间隔着一个天井,这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处。天井上方不盖瓦,在老一辈族人的回忆里,下雨的时候,天井上方雨水淅沥淅沥流下来,仿佛挂起四方水帘,流下来的水在铜钱型的排水口形成细细的溪流,别有一番趣味,这也是只有在祖屋里生活过的人才有的童年记忆。
这座大屋最高峰的时候曾住下六十余口人。据陈氏后人介绍,每逢夏天,“金包银”结构的屋子倒还算凉快,但一间房间住五六口人时还是显得逼仄,每个晴朗的晚上,族人会到屋子前方的空地上乘凉赏星。晚上的时候,偏厅中的公共澡间外还会排起长队,一些小男孩就直接在空地的井边打水冲凉。
随着家族枝繁叶茂,在这里度过童年时光的陈氏后人们渐渐搬出祖屋,另置家业。然而,童年的记忆依然在他们心中留存。“小时候,我们很喜欢在屋子里窜来窜去玩捉迷藏,每次有谁关起某扇门躲起来的时候,响声吱吱呀呀的,伯公听到就把人揪出来,勾起指头敲我们的头顶。”人到中年,陈耀雄仍然清晰记得祖屋里的点点滴滴。
后辈们都不在祖屋里生活,只有在族人祭祀、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在这里玩耍一番。
后人数次修葺百年祖屋
时光荏苒,往日的热闹不复,现在的崇德堂冷冷清清,在握手楼的环绕下犹如城市里的一座孤岛,也只有村里族人举行节时祭祀、红白喜事时才有一些喧闹声。
经过百年风雨洗刷,再精致的建筑也会有所破损。崇德堂门口的维修简记就曾记录:崇德堂……日趋残旧,先辈物业当挽救之时,曾数次修葺。2001年,陈氏族人成立广安屋修缮筹委会,对其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,后来,又有几次修修补补。整个长红村还有好几处客家围屋,崇德堂算得上是保存、维护最完整的了,族人也不允许将其用来出租,以免破坏其原来面貌。
如今,崇德堂的后生仔基本都没有在祖屋生活的经历,对于他们而言,崇德堂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。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,崇德堂是祖屋,是祠堂,是父辈住过的地方,唯独不是回忆,他们对崇德堂的概念是在祖辈、父辈的讲述中形成的。尽管如此,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修葺、保护祖屋的行列中。如今的崇德堂更像是族人之间牵绊的纽带,同辈之间在酒席上觥筹交错,陷入往事的回忆,后辈则在长辈口中的故事里窥见崇德堂往日的风光。
新闻优选
1. 捕捉白云古建筑 | 崇德堂,被城中村包围的百年客家围屋
文|方洽旋
图|石建华
排版|陈会